阿迪達斯BOOST,ETPU趕上一個好時代
adidas:過去的數年間 adidas 憑借著神奇的顆粒 Boost 而如獲新生,除了扭轉多年來被 Nike 壓制的劣勢之外,Boost 還成功地為 adidas 贏下了更多的市場空間,可謂是功勛卓著的關鍵科技。
“踩屎感”是 Boost 驚艷整個球鞋市場的關鍵詞,這種來自德國著名化工公司巴斯夫的神奇顆粒,在初次登場之后就像在市場上投下一枚原子彈:由上千個 E-TPU 構成的“爆米花”式中底,不僅在外觀方面有著十足的表現力,還在和傳統 EVA 材質比拼中有著彈性更足、更輕質、緩沖更強以及更耐久的優點。
有趣的是,與 Nike 旗下的氣墊科技相似,更多的 Boost 出現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定位,全掌 Boost 這樣的配置不管針對哪一款球鞋來說都是頂尖水準;而 Boost 科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系列產品盛衰的分水嶺,比如自第九代起便被“剝奪”了 Boost 的羅斯簽名戰靴,這個原本是 adidas 旗下的門面系列至此由頂尖轉入中端,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adidas D Lillard 2
利拉德2是 adidas 旗下的一個特殊的例子:作為一到四代均采用非 Boost 緩震(adiPrene+ 以及 Bounce)的中端實戰系列,利拉德簽名戰靴素來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然而有趣的是其第二代的誕生恰逢 Boost 這把火焰燃燒最旺之時,以及多倫多全明星賽開打——出于各種綜合的市場目的,adidas 也讓 D Lillard 2 體驗了一次 Boost 的感覺。
并且更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發售價方面 adidas 僅僅是象征性地提高了10美元,115美元的售價依舊處于中端的水準,卻能夠輕松換來升級版的利拉德簽名戰靴,對于消費者而言無疑是相當劃算的。

adidas Dame Lillard 2
在全明星賽上的 Boost 初嘗試之后,adidas 旋即在當年的季后賽開打之際,為利拉德奉上了同樣搭載 Boost 科技的 D Lillard 2 新版本,而這一代的利拉德簽名戰靴也因為多次和 Boost 聯手而有了更多的話題性。

adidas Dame Lillard 2
adidas Dame 4
雖然 Boost 能夠給鞋款帶來不俗的升級體驗,然而利拉德簽名戰靴的聲名鵲起,其關鍵還是因為 Bounce 這一中端緩震科技。Bounce 科技的優勢在于啟動速度快,反饋能力極強,適合輕巧敏捷的后衛型球員穿著,經過多次調校的 Bounce 甚至還有著優秀的緩震性能,同樣是市場上的人氣科技之一。
撇開認知上的誤區和成見,決定一款球鞋命運的因素遠不止緩震性能這么簡單,利拉德簽名戰靴系列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子,而它恰巧也充分地證明了自己,證明了以它為代表的一眾非頂尖配置的鞋款,也能夠擁有出眾的實戰性能,潮流造型,甚至被聯名垂青的機會。
adidas Boost You Wear Boost
在 adidas Basketball 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由科比 · 布萊恩特代言的天足系列曾經擁有屬于它的輝煌時期,在進入千禧年的第二個十年以后(尤其是在科比退役之后),人們對于天足的想念倍添幾分。adidas 也隨即響應了市場的意見,不僅天足的復刻陸續有來,而且還有了相當不一樣的變化。
以“BYW”(Boost You Wear)為名的這款全新戰靴首次亮相于科比 · 布萊恩特的球衣退役儀式上,無疑讓其自身的情懷屬性多了幾分;復古的造型加上中底對于“天足”概念的再次運用,則是它區別于 adidas 當下其他任意球鞋的象征:BYW 是第一款也是當下唯一一款結合了“天足”概念和 Boost 科技的全新戰靴。
Boost You Wear 的驚艷亮相,讓我們看到了 adidas 所要傳遞給市場和消費群體的信息,即經典和創新科技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同時樹立了一個相當新穎的創新思路,讓這雙備受關注的 adidas BYW 實現了從過去到未來的有機融合,成為橋梁式的存在。
從2008年的狀元郎,到史上最年輕的 MVP,再到遭受傷病困擾進而急速凋零,德里克 · 羅斯的命運可謂是填滿了悲劇的色彩:上帝給了羅斯超群的天賦,又在他踏上人生巔峰的時候無情地奪走,讓人不勝感慨。
adidas D Rose 7
當羅斯首次以一位非公牛球員登上賽場時,伴隨著他的就是這雙 D Rose 7。雖然相較于巔峰有著不小的差距,可是羅斯依舊能夠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每晚斬下可觀的分數,而大蘋果城也為 D Rose 7 提供了發揮了舞臺,這雙堪稱是史上最強的羅斯戰靴,成為了 D Rose 系列最后的輝煌。
坐擁 adidas 旗下最為頂尖的鞋面科技 Primeknit,兩翼加入 PU 動態包裹系統,“Y”字型 Sprint Plate 抗扭裝系統,一系列優秀的設計造就了 D Rose 7 的不凡表現——而最關鍵的,還在于它是史上首款搭載了全掌 Boost 緩震科技的羅斯戰靴,出眾的腳感讓 D Rose 7 有了睥睨球鞋市場的底氣,令人印象深刻。
誠然,配置的調整勢必讓新鞋款的價格顯得更加親民,從而進一步提升鞋款的性價比,但是這樣的調整對于習慣了鮮花和掌聲的羅斯以及球迷而言可就是難以接受的,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適應。
adidas Hraden Vol.1&2
相較于羅斯的晚景凄涼,連續兩個賽季打出了 MVP 級別表現的詹姆斯 · 哈登可就是風頭正勁的代表了。以“創異覺醒”為主題首發的 Harden Vol.1 不管是設計還是命名方面都頗有創意,自從發布以來就人氣爆棚,性能表現極佳,精彩配色迭出,堪稱是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的明星寵兒。
全掌 Boost 大底的加持確立了 Harden 系列旗艦級的定位,由詹姆斯 · 哈登本人親自參與設計的它帶有濃郁的時尚氣息,其價格也相當穩定,鮮有令人驚喜的好價出現,這也印證了 adidas Basketball 對旗下產品線的定位策略,即主打高端市場的中底科技僅有 Boost 這一項,此外均由 Bounce 等其他科技坐鎮,分工明確。

adidas Harden Vol.1
“諜照都說丑,發售搶破頭”是許多全新鞋款登場過程當中所必須經歷的有趣現象,在現在看來縱然是瀟灑不羈的詹姆斯 · 哈登也不能免俗:Harden Vol.2 于前不久正式登場,除了延續潮流前衛的設計理念之外,亦毫不意外地搭載了全掌 Boost 緩震科技,牢牢占據著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一哥”的位置。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Harden Vol.2 在中底 Boost 緩震科技的厚度上作了升級,在厚度上有所增加,目的為在提供貫穿整場的能量反饋的同時,也能提供無與倫比的舒適性。當然有的消費者可能會質疑以“踩屎感”為標簽的 Boost 顆粒,如何能夠兼顧能量反饋或者啟動速率呢——尤其對于哈登這樣風格獨特的球員。
Boost 科技的進化就像詹姆斯 · 哈登在賽場上的表現一樣,隨著時光的淬煉而越顯成熟穩健,更加穩定。

adidas Harden Vol.2
全掌 Boost 中底的加持讓 Crazyexplosive Boost 2016 能夠提供從腳趾到后跟幾乎所有位置的緩沖性能,Boost 這樣一種能夠積蓄和釋放沖擊動能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舒適的穿著體驗和優秀回彈性能,讓球鞋的性能迎來全新的進化。

adidas Crazy Explosive 2017
Boost 科技無疑是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乃至籃球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它最初研發的方向并非這一領域,可它的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光和熱,主導了 adidas 近年來的復興之路。
<img data-cke-saved-src="http://shihuo.hupucdn.com/ucditor/20180219/650x369_9647849591db78d2b66d59702ceca5a0.jpeg" src="http://shihuo.hupucdn.com/ucditor/20180219/650x369_9647849591db78d2b66d59702ceca5a0.jpeg" ?imageview2="" 2="" w="" 700="" interlace="" 1%7cimagemogr2="" format="" jpg"="" class="userImg" ?=""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 0px none; max-width: 600px;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height: auto;">
除了 Boost 之外,adidas 旗下以 Bounce 為代表的其他中底科技也各有千秋,彼此之間互為表里并且實現互相的補充,讓設計師和球鞋市場擁有了更加豐富的選項。當然了,能夠見證各類科技的百花盛放,則是我們作為消費者所有幸并且樂意看到的,正如那句膾炙人口的電影臺詞所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虎撲